type
status
date
Jun 23, 2023 03:09 PM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经历了两年的大学生活,为何黑格尔派哲学不再贯穿我的生活,这是我的思考…
何为黑格尔哲学?
稍微片面地概括黑格尔派哲学,或着说是从古希腊发展而来的传统形而上学:
黑格尔认为上帝是真理,且是唯一真理。且上帝是“三位一体”的,也就是说,上帝创世,圣子启示人类精神,圣灵化为精神,我们在对上帝的信仰中认识精神。在成为精神中成为人。
所以哲学就是神学,就是认识那个至高的“理性”。那个理性就是上帝创世时所预设的理性。
所以哲学作为认识,就是要认识这个现实的理性,而人只有作为精神,才有能理解上帝理性的可能,所以具有精神的意识,才能理解这个世界,人具有自我意识的精神,才能认识自身,才能在这个认识中创造自身的世界——客观精神。
逻辑学是这个世界的“理性结构”——也是我们精神认识这个世界的逻辑。
我们认识自然,就是要用逻辑的理念来构造这个上帝预设的理性概念的王国。
我们认识精神世界,就是用逻辑的理念来构造这个上帝预设的自由的精神王国。
人是在自由的,只是因为我们信奉上帝,我们奉献了我们的意志,得到的是上帝回馈,也就是我们的义务——理解这个世界的理性,做一个自由的人,像上帝允诺的那样。
dialectic这个德语词汇最早被赫林先生翻译成辩证法引进国内,事实上这个翻译常常引起我们的误解,好像他是我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是认识论上的东西。事实上,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从来都是直达本体论的,讲的是世界自身的运动方式。
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哲学家,黑格尔最为看重的就是历史,他认为真理就是考察概念在历史上的各个哲学家那里,敞露出了何种规定性。把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构成对绝对的整体认识。所以在黑格尔之前,我们必须穿越黑格尔哲学的前史,我们的旅途毫无悬念的需要从希腊开始。
几乎所有讲述辩证法的文本都会把辩证法的传统至少上溯到苏格拉底,黑格尔则把赫拉克利特之诺和苏格拉底共同作为辩证法的创始人。我们知道苏格拉底酷爱论辩,他尤其喜欢在对话中让人们一步步达到真正的认识。这种知识的助产术,也就被他称为辩证法,辩证法的本意就是对话,dialog。如果你看过一些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的对话录的话,你会发现在论辩中,他会不断提出质疑和补充,使对方不断扬弃掉错误的观念,并自己推出对事物的真正知识。苏格拉底那里,作为一种认识方法的论辩,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主体认识事物,辩论家之间分一个对错的层面了,而是在还原事物运动的本来样貌,使知识本身在我们的对话中产生出来。作为主体的我们反倒同时成为了知识产生自己和事物运动的中介。
我们说哲学和宗教都起源于一种终极关怀,试图探求我是谁,从哪来,要往哪去,给作为人的自己构建一套由来和目的的体系。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就是试图通过认识世界,进而认识人,探求人如何组织自己的行动和生活的哲学。古希腊人对这个方生方死,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感到不满,他们希望找到这个现象世界之中一切都在变化,唯独它本身不变的东西,否则如果一切都在变的话,世界都要失掉时代性了。他们把这个东西称作世界的本源,于是这个名叫自然哲学的,在水火土风四大基本元素所象征的本质因素中挑一个出来,充当世界本源的寻根游戏开始了。
泰勒斯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位哲学家,因为他率先回答了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他的答案是水,或者说是水所象征的那个生成生长的生命元素,它像水一样,自身没有形状而不断流淌,万物从中生出,生灭变化之后又回归于水。我们知道早期哲学家使用的概念和方法并不严格,他们往往要选择隐喻的方法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辨。泰勒斯的学生阿纳克西曼德把这种无形无状万物归一的原则继承下来,直接称世界的本源是ipaon,意思就是无定型。沿着这条思路走下去,我们将遇到哲学概念史上节点式的人物,他叫赫拉克利特。他的关键概念是罗格斯logos,词源是lego,本意是言说,话语,进而随着人们的使用而派生出计量,理性,规则等含义。第一个把罗格斯作为哲学概念来使用的哲学家就是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就是一团永恒不灭的火火,也就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理性精神。我们常常把罗格斯和中国哲学中的道作为一个类比,因为他们都同时具有言说和天理的含义,这代表人们心中古已有之的一个理念,那就是人们可以用言说来把握世界的本质。言说和天理是同一的,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第一个贯彻了这条原则的哲学家叫做巴门尼德。前面说过,自然哲学的初衷是找一个不变的东西来支撑这个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结果他们找到的东西却比现象世界流变的还要厉害,这不扯淡吗?于是希腊哲学必然要向更高的维度转向。赫拉克利特说,万物皆流,万物皆变。巴门尼德偏要说,万物皆动,唯他不动,他自身不动,但却是一切事物的推动者。从巴门尼德开始,我们称之为本体论的转向,这个转向我们要从语言学说起。在人们的语言交流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基本的语句结构,就是主词系词名词的结构。人们发现了在这样的语句结构中,主词和名词可以随意的调换:苏格拉底是人,苹果是红的,罗马是绿的,唯独连接主词和名词的系词是是不变的一些东西,它首先得是,然后才成为什么。换句话说,这个事是一切变化不拘的东西,那个不变的前提和根据巴门尼德认为,正是这个是。是什么的东西,成为了什么,正是这个存在是存在着的东西。
事实上本体论和存在都不是很准确的翻译,但我们只能往往约定俗成的使用它们,因为本体论不是研究本体的,而是研究室或者说存在的,于是本体论ontology应该翻译成存在论或者是态论。而究其本意,又应该翻译为是,而不是存在。所以还是称它为是态论。比较经道的这样一种由巴门尼德开创的研究,不变的“是”的ontology,就和亚里士多德总结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共享同一个研究对象。也是在巴门尼德那里正式确立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原则,并且使哲学走出隐喻和象征,使哲学开始的推理论证,作为一个严密体系的哲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被发扬光大。被黑格尔认为第一个提出了实体及主体原则的就是亚里士多德。
而时代之所以呼唤黑格尔的出现,也正是因为在近代,用康德的话来说,没有一个人像休谟这样最深刻的动摇了我们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根基,普遍的怀疑论是经验主义的必然产物。当时的人们认为,人类知识的来源,你实实在在的和具体的事物打交道,从中才能产生知识,而你如何能够产生普遍的抽象的认识,乃至对于世界整体的连贯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些都要打一个问号。乃至于到了休谟那里,连因果律也被认为是人的主观臆造,而不是事物本来的规律。同时感性的认识又怎样成为知识,而不是偏见,整个现象世界会不会都是一个幻觉,我们有没有可能生活在黑客帝国那样的模拟世界。从确立起一个不可怀疑的我思主体开始,笛卡尔踏上了近代哲学的观念论之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哲学是从怀疑开始的,你必须先把未经审视的东西全都悬置起来,才不会陷入前反思的陷阱。笛卡尔认为,虽然一切都可被怀疑,但唯独我在怀疑本身是不可怀疑的,因为即使连怀疑本身,我都要去怀疑一番的话,那我仍然在怀疑啊。思维必须有一个主体。这样一来,这个第一人称观念就有了直接确定性,这样一种从自我观念出发构建一套体系的哲学就被称为观念论。笛卡尔的任务就是构建一套稳固的认识论。我们知道笛卡尔是一个心物二元论者,他认为作为普遍性的最高实体,他认为一是广延实体,他人认为物质的本质是广延,也就是具有长宽高,它又实实在在的占据一块空间。二是思维,实体就是人的意识,我思主体。而精神是不需要占据空间的。笛卡尔认为,思维和物质对象之间的交互发生在人脑内一个叫松果线的地方,而松果线里面发生了什么,这种交互是怎么完成的,笛卡尔只能把这个问题搪塞过去。
于是到康德生活的年代,笛卡尔主义的理论再次遭到怀疑主义的强烈质疑。康德哲学的出现正是在重走笛卡尔的道路,并且要正面对休谟主义进行回应。康德哲学的模型基本上也是二元论的,他还在坚持可知与不可知,意识与对象,主体和客体的二分。他是以坐实不可知论的方法来拯救有限理性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为理性树立界碑,他认为以往形而上学所研究的那个实体,它称为自在之物,也叫物自体是彻底不可知的。任何对他的研究都只能产生错乱和幻象,因此形而上学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破产,只有在未来才有一丝重建的希望。你休谟不要指责我认识不了抄表象的东西,它本来就是不可知的。除了主体之外的物质体,还有一个主体之内的我。自体同样是不可知的,他从所有人都不需要经过任何教导,就先天地具有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出发,推演出人类所具有的一整套先天认识结构。他把这个认识结构称作先验统觉,先天的婴儿是无从怀疑的。这个先验主体里面有什么东西,我们也不可能知道。
由康德所开辟的先验哲学就是研究先天认识形式的哲学。康德体系和亚里士多德体系都是要确立一套逻辑结构,来为认识论提供根据。但区别是亚里士多德式的哲学家,认为自己的范畴体系就是世界本身的存在结构,而康德主义的体系仅仅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逻辑结构。由康德的ab两版纯粹理性批判所开启的德国观念论运动已经开始,就不可能停留在康德那里。康德晚年最大的心病就是没有形成一个融贯的体系。由于他的哲学仍然是二元论的,所以他为了调和二元环节,往往只能在中间插入一个新的环节,这样他的体系就永远有裂缝。
康德之后,费希特给德国观念论打上了一个最重要的补丁,那就是回到斯宾诺莎。为了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斯宾诺莎提出的实体一元论,万物都是实体的一部分。费希特吸收了斯宾诺莎的意言论。又来改造康德哲学。费希特不满于康德哲学二元论的不彻底性,转而以绝对自我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哲学。费希特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说明一切经验的根据。所以哲学就是认识论,费希特称之为知识学。他相信一个严密的哲学体系,必须是从不证自明的第一原则出发,按照其内在的必然性,合乎逻辑的推演出来一套有机的体系。他认为这样一套完成了的知识学就比康德还要康德。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哲学思维的方法,就是去把前人提出的原则,精神和方法贯彻到底。他不是不够彻底吗,你把他那套方法,那套东西推到极致,看看会不会有什么崭新的东西涌现出来。费希特说,我们根本用不着假设不可知的物自体。从绝对自我出发,一样可以推出一整个体系。然而费希特的知识学实际上仍然是自我,经过自我回到自我的自我运动。从根本上说只是在认识论的范围内,在自我内部发生的活动。他没法获得外部实在性。这样一来,他就无法避免唯我论乃至唯梦论。和康德一样,费希特只能把自己的体系无法解决的东西交给信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费希特开启了德国观念论运动对绝对的追求。康德受到休谟的影响太大,经验主义的色彩还太过浓厚。从费希特的绝对自我到谢林的绝对统一,再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德国古典哲学才算走完自己所开出的道路。谢林认为你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还不够绝对,因为你一旦要设立非我,也就始终被非我所牵绊,你怎么能完全地实现自我呢。并且费希特的第二原理,自我无意识地设定非我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自我之为自我不可能是无意识的,他要是无意识的,就不成其为自我。所以谢林认为,哲学的最高原则既非自我也非非我。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真正能够充当绝对原则的,只有超越主客之上的绝对本身。它是无条件的共同根据,是超越一切有限有条件的对立状态之上的绝对无差别的绝对同一性。斯宾诺莎把物质和精神看作同一实体的两个属性。在他实体学说的影响之下,谢林说,自然是存在的环节,精神是思维的环节,自然应该是可见的精神,精神应该是不可见的自然。但谢林超越斯宾诺莎的方面在于,在他那里,自然与精神已经不仅仅是实体的两个方面,而是从无差别的绝对到有差别的自然和精神,这被看作是绝对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康德之后,费希特为哲学引进了范畴的辩证逻辑推演。谢林则引进了历史发展的过程。当然了,谢林哲学依然有缺口,否则黑格尔就不用登场了。谢林对无差别的绝对的追求就遭到了黑格尔的讥讽,说黑夜观牛看什么都是黑的。在无差别的黑夜里,你根本看不到那个牛是什么样子呀。谢林克服了康德的主客二元论,却又陷入了同一与差别的二元论,它无法跨越在有差别的世界与无差别的绝对之间的鸿沟。他的先验哲学无法获得客观时代性,这也预告着他的体系最终要陷入神秘主义。从康德费希特,谢林的德国观念论运动都在试图重建形而上学,但都没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最后那个叩开大门的人只能是黑格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欧陆哲学巨人们的每一次奋起和失败,都是时代在呼唤黑格尔的到来。黑格尔首先认为你们这些人先在主客二元对立的基础上搞认识论,试图就认识论本身来解决认识论的问题。这个出发点就注定了,你不可能在二元论的基础上获得统一性。于是黑格尔说,我们必须回到斯宾诺莎的一元论。他甚至说一个人要么是斯宾诺莎主义者,要么就不是哲学。以往的哲学往往把人看作主体,把世界看作对象。可是黑格尔说,人就在世界之中,认识并不在实体之外,你和世界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啊。人类的认识活动不仅仅是人自己的主观活动,也是世界本身的运动方式。你不能成功认识世界,也不是你个人的问题,而代表这个世界本身不统一。齐泽克很喜欢举的一个例子是,量子力学对物质运动考察到极微观的程度时,就发现所有的认识理论都失效了。这不是认识论的问题,而是物质本身还没有设立好自己的运动方式,好比游戏软件本来就模拟不到那么精细的程度,你玩家跑到地图边缘,然后突然什么都没有了,宕机了。因为那一块本来就没有做好,世界本来就缺了这一块,这不是认识论的问题,这是本体论的问题。同样的,如果你成功获得了对世界的认识,也意味着世界自身消除的差异,世界重新获得了统一。这种统一的一元论意味着你要把认识论和本体论之间打通。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也是统一的,认识的活动,同时也是本体的活动,你的认识活动同时参与了世界在本体论上的涌现。世界要通过你而达到自觉,达到自我意识,辩证法恰恰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参与和推动着事物本身的运动。世界通过人的辩证认识,把潜在于自身的普遍性的共享给揭示出来。绝对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而得以实现。
黑格尔把斯宾诺莎意言论的理念推到极致,但同时也发现斯宾诺莎的实体缺少自我意识的原则,也就是缺少能动性,缺少生命力。于是黑格尔要重启实体及主体的原则。这一方面是像我们之前说的那样,主体本身在实体之中。主体的活动同时也是本体论意义上实体的活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实体本身是能动的。实体本身也是最大的一个主体。就好比一个超级计算机,不光在程序中模拟一个宇宙游戏,而他自己同时也是玩家。尸体是活的尸体,只有实体具有能动性的因素,他才能把自己展开为一整个世界,它才能具有现实性。而实体的能动性就体现在他自身之中。在辩证法看来,事物发展的动力和生命原则就是矛盾,运动就是事物自己和自己的矛盾,是我自己否定自己。简单理解否定性的原则,就是你只有否定掉当前的这个状态,你才有动力去改变,去发展。在实体那里,由于它还没有任何具体的东西,于是他只能是这样一种纯粹的否定性,就是实体。或者说绝对自己否定自己,把自己外化为一整个自然世界。在黑格尔的模型里,这个自然世界里最终要产生出人类精神世界才得以重新认识自己。而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经过主观精神到客观精神,人类最终能够达到一种完满的绝对精神。绝对精神再次实现了他自己,于是绝对即精神,这是一个圆环。用黑格尔的话来说,真理就是圆圈。他说荷马史诗既是精神的伊利亚特,也是他的奥德赛。它既是终点,也是起点。这样他就成功构建了一套目的论的体系,世界有没有目的,几乎和人生有没有目的直接相关。
黑格尔这套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是潜在展开到现实的自成目的的活动,他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这些都是潜在的,它真正长成一棵树的过程,也就是他自己实现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黑格尔讲的就是一个宇宙的种子,从实体及主体出发,黑格尔得以在全新的基础上来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他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首先看作是事物与他自身之间的关系。黑格尔说,思维是事物的本质,注意这里他的意思是经由人的认识活动而得以展开的,普遍性的概念,也就是在概念高度的共享,是事物的本质。白马的本质不是白,也不是任何具体的东西,而是那个普遍性的马,他不能被任何具体的马锁概括。但体现在所有的马之中,事物总归要展开自己,要实现自己的本质,因而思维与存在也是同意的。古希腊人就没有把我为什么能够认识世界当做一个问题,在他们看来,我和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统一的。自然是大宇宙,我是小宇宙嘛,既然思维即存在,绝对即精神,思想就不可能停留在主观。在黑格尔看来,他被束缚在各种各样具体的表象里面,作为普遍性的马不能展开自己。他被束缚在无数的白马黑马之中,只有在人对马的认识,人用人的抽象思维能够把普遍性的马给揭示出来之后,使得本质摆脱具体的个别的限制,使本质实现自己的本质。那么把握到了事物本质的思想,就已经超越主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客观思想。它具有客观性,并且它与事物的本质是统一的。到这里我们已经非常清楚的看到,为什么辩证法是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了。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逻辑学。我们之前说过,辩证法是一个不够准确的翻译,它总是让人误以为dialectic是某种认识的方法,事实上它往往表述的是事物自身的矛盾发展。他说的是事物本身的存在方式和运动方式,于是这样一种逻辑学自然不可能停留在形式的层面,它一定是关于内容,关于事物本身的逻辑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但是形式逻辑只保证推理的正确性,而不保证推理的真理性。就是说有这样的前提,他就能推出这样的结果。但是前提对不对,他不管。比如我们说大前提牛有三只眼睛,小前提爷爷养的小黑是一头牛,结论小黑有三只眼睛。这不扯淡吗。其实逻辑是不管内容的,它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范式,它不是事物本身的运动方式。而辩证法之所以常常被一群庸人降格为正。说有理反说也有理的诡辩术,也在于他失掉了对内容本身的把握。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三大定律叫做同一律,排中律和矛盾律。康德已经发现三大定律不能同时存在,否则就要导致正题成立,反题也成立的二律背反。这里已经体现在萌芽状态的辩证逻辑了,辩证法要干掉的就是同一律a等于a,他要从a中推出非a是什么意思呢。同一律说苹果就是苹果,你不能突然变成香蕉了。而a中推出非a最有名的代表就是克拉克利特。他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a当然要变成别的东西。种子不能只是种子,它要长成大树的呀。如果a不能否定自己变成别的东西,事物就不会运动,世界就不会发展了呀,自否定原则就是这个世界构成性的动力学机制呀。辩证法不是别的,辩证逻辑不是别的,它是还原事物本身运动方式的逻辑学。时代发展的黑格尔,这里已经给出了关于世界的运动方式,以及人的自由精神的最完备的答卷。
是什么让黑格尔派哲学指导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到目前为止,我仍没有十足的把握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不同的年龄、阅历下,我曾对此有过不同的看法。但就我目前,有三点似乎是非常确定的。第一,那时我不读哲学,也不懂哲学;第二,物理学史;第三,语文高考作文练习,引导了我不断审视自己的人生。
黑格尔派系哲学,是古典哲学、传统形而上学的集大成,为了避免后面误解成狭义的黑格尔个人观点,后面我还是表述成传统形而上学。
这种思想萌芽于我的初中时期,从我高二上学期开始集中体现,大一开始这种观念开始动摇。为何当代的各种哲学派系都是以黑格尔为标靶先破后立,我还会发展出这样的人生观呢?正是因为我在大学之前,从未真正研究超出由古希腊哲学发展而成的传统形而上学范围之外的哲学理论。对整个哲学体系的陌生导致了我容易形成某种特有的偏执思想。事实上,在上大学之前,我都并不了解黑格尔的代表思想,这要从高二说起。当然,这不是一夜之间突然的转变,我的生活当时也没有遭遇任何变故。一般周末在外面补课,路途遥远,我会在路上看一些网课或科普。常常我会痴迷于一些物理学史的视频,当整个物理学史展开在面前,将那些冰冷的习题取而代之,这真是一篇壮丽的史诗。从十七世纪开始的物理学史是扣人心弦,激动人心的。那时我听物理学史的感受,真就如同柏拉图所说的获得真理的愉悦感,一种顶级的,超越性快感的愉悦。这并不是说我获得了物理学史知识,而是去感受物理学史中的主角——那些物理学家获取真理,就像读一本刺激的小说,只不过这不是小说,而是真实的一部宏伟的人类发掘所处世界规律的历史。这让我陷入对真理的极端崇拜。我且称这种对真理的追求为第一,其余次之的思想为“物理主义”吧。
我在上海参加高考,这里的高考作文有之多年不变的命题特点,一是简短,二是辩证性,常常直击深刻而本质的问题。这是一篇曾经的上海高考作文“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诸如此题,需要思考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是通过自我实现,还是通过他者的认同?这又会引发思考他者与自我的关系,他者与自我地位相等吗,他者的认同又是如何作用与自我的价值的,而自我实现式的价值体现又是如何隔绝于众多他者之外完成作用的。对于高考作文,思辨的框架决定了分数的挡位,其次才是语言和文采决定具体分数。这种模式提醒我屡次审视自己的人生,我会试图构建起一套意义价值体系,去指导我的思想和行为,让一切思想和行为有着确定的意义。逐渐形成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思想顺势成为我接下来几年人生的指导思想。
黑格尔派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的生活是怎样的?
有以下几个特征:
- 对理性、真理的绝对崇拜
- 看不起享乐主义
- 形而上学的世界观
- 多少有点柏拉图式的自认为活得通透,高人一等
- 理想主义
在如此思想统治下,我确实会不求回报(这里指的分数)地钻研和推导一些物理和数学的问题,并从中获得快感,当时物理和数学成绩也一直不错。在他人看来会有点魔怔吧。再就是不主动社交,现在竟社交技能已经完全退化了。
对于价值观,我想刘慈欣的《朝闻道》和我那时的价值观多少是有几分相像的。
当然我现在想要重新审视黑格尔哲学,并不是指它在我过去的人生中都是我思想的糟粕。学习理论物理到现在仍是我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为何要重新审视黑格尔派哲学?
显然在过去理想主义者的我的眼中,现在的我已经难免落入世俗。然而就像存在主义哲学和萨特哲学所阐释的,我们终将勇敢面对可能性而活。在发现了自己的改变后,我也曾多次审视自己。我并不惧怕自己的改变,且会寻找出路。我想把我的思考记录在这里。
未完待续…
- Author:NotionNext
- URL:https://tangly1024.com/article/hegel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